因为孩子们,武汉这些地方变了
因为孩子们,武汉这些地方变了
因为孩子们,武汉这些地方变了
人行道成了“最美上学路”,图书馆里边角穿上“海绵外套”,社区闲置(xiánzhì)角落(jiǎoluò)成“秘密花园”……越来越多细微而(ér)有温度的变化出现在武汉。
2023年4月,作为(zuòwéi)湖北省首批(shǒupī)入选城市,武汉市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发布的第二批建设(jiànshè)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。武汉市将(jiāng)儿童参与工作机制建设作为促进社会政策友好的重点内容,纳入《武汉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》及儿童友好社区、图书馆、医院、学校、空间等各类(gèlèi)建设指引和导则。
一座对儿童友好的城市,不仅为儿童而建(jiàn),更要(gèngyào)和儿童一起建。引导孩子提出建议、表达想法,参与到城市建设(jiànshè)中来,是武汉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一步。
“我们的(de)上学路是彩虹色的!”在洪山实验(shíyàn)外国语小学的校门前,由孩子们参与设计的“最美上学路”成为风景线。
洪山实验外国语(wàiguóyǔ)小学的校门前的“最美上学路”。 通讯员供图
过去,每到上下学高峰期,人车混行的道路存在(cúnzài)安全隐患。“能不能把门口的斑马线美化一下,让它既醒目又安全呢?”一次活动中(zhōng),六年级7班学生陈奕宸提出(tíchū)想法。
名都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琦得知后,迅速(xùnsù)组织了30多名孩子(háizi)“头脑风暴”。“增加黄色和蓝色,让色彩更鲜艳!”“在护学岗区域(qūyù)的规划线涂上颜色,就能清晰区分啦!”……武汉儿童的声音得到重视。
不久后,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校门前的(de)(de)三条主干斑马线和护学岗区域焕然一新。原本单调的白色斑马线,增添了红、黄(huáng)、蓝三色的点缀,仿佛一条条灵动的彩虹。
孩子们走(zǒu)在“最美上学路”上。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摄
“你看,这条斑马线是(shì)我们设计的!”今年刚上四年级的钱逸扬兴奋(xīngfèn)地拉着妈妈的手,在新修好的斑马线前蹦蹦跳跳。他的母亲张媛媛告诉记者,从构思图案到选择颜色,都是孩子们自己的创意(chuàngyì)。
全程参与下,孩子对交通安全有(yǒu)了更为深刻的(de)理解。张媛媛介绍,现在放学钱逸扬都会主动担当“小小志愿者”,协助志愿者疏导交通,告诉小伙伴们不要(búyào)拥挤,有序过马路。
明艳的三色(sānsè)斑马线守护着孩子(háizi)们的安全,更承载着他们对美好城市的想象,孩子们的真实需求和(hé)奇思妙想正把城市建设为温馨的成长乐园。
“趁着旧改的东风,我们要(yào)把孩子们的想法变成现实!”今年,建于2001年的东西湖区(dōngxīhúqū)恋湖家园小区迎来老旧社区改造(gǎizào)。恋湖社区党委书记彭晴亮介绍(jièshào),3月起,社区陆续(lùxù)开展多轮儿童意见征集活动,通过绘画征集、实地调研、议事会等多种形式,让儿童参与成为社区改造的“金点子”源泉。
恋湖社区的孩子们(men)围绕社区空间如何建设提出想法。通讯员供图
社区中心花园有一个小池塘,这个曾经承载着居民美好记忆的水景(shuǐjǐng),如今却(què)有些落寞。在一次(yīcì)儿童议事会上,这个被大人们忽视的角落,却成了小朋友们热烈讨论的焦点。
“我妈妈说以前这里可漂亮了,我们(men)要让它重新‘活过来’!”10岁的(de)黄宇妍第一个举手发言。随后,孩子们纷纷(fēnfēn)献计献策:有(yǒu)的建议要彻底清淤疏堵,有的提出要种植净化水质的植物,有的还在现场画“梦想池塘”设计图。
“这些小朋友考虑得比大人都周到!”恋湖社区工作人员孙琪回忆,会后,不到9岁的殷婷还拉着她的手说,等池塘修好了(le),孩子们(men)还要成立“护塘小分队”,让这里永远干干净净的。目前(mùqián),孩子们提出的“池塘生态治理”方案已成功纳入老旧小区(xiǎoqū)改造评审。
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,恋湖社区打造了一支20人(rén)的(de)儿童议事队。在孩子们的参与下,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楼梯间成了“艺术展馆”,恋湖晶晶(jīngjīng)幼儿园门前的斑马线“变(biàn)身”彩色涂鸦斑马线,社区空地成了亲子花园……今年,孩子们提出15项提案,其中8项已(yǐ)落地实施。
“我们鼓励儿童议事,平等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东西湖区妇联三级调研员黄晓芬说,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治理,有助于培养他们(tāmen)的主人翁意识,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,“当(dāng)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、想法变成现实时,那种成就感和(hé)归属感会深深扎根在(zài)他们心里,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(lǐwù)。”
长江日报记者(jìzhě)在东西湖区图书馆(túshūguǎn)少儿借阅区看到,桌边、柜角、台灯边缘都(dōu)包上海绵防撞条,入口展板上还规划了阅读习惯培养计划,孩子们可以通过借阅图书收集印章,最终兑换(duìhuàn)图书馆自制文创。这套由孩子们参与设计的奖励机制,将于今年暑假正式启动。
孩子们正在东西湖区(dōngxīhúqū)图书馆阅读。晏君 摄
“这些暖心的小细节都(dōu)是在(zài)孩子(háizi)的建议下增加的。”东西湖区图书馆馆长张琪介绍,去年8月,武汉市“小黄鹤观察团”、东西湖区“临空童语”儿童观察团来到图书馆调研考察,他们在体验了图书馆管理的日常后,写下“增添防撞条”“延长开馆时间(shíjiān)”“设立阅读奖励机制”等(děng)建议。
按照孩子们的(de)建议,工作人员将阅读环境改造得更安全、舒适。
8岁的黄依一已连续两年入选“小黄鹤观察团”。去年(qùnián),黄依一全程参与“小黄鹤观察团”的走访调研活动,提出的几项意见(yìjiàn)被采纳。她的妈妈杨洁(yángjié)看出孩子的变化,“更会观察事物,表达也清晰许多”。
11岁的(de)李宇晨在参加社区巡湖志愿活动(huódòng)后,和小伙伴们共同提出增设童趣生态导示牌、规划鸟类喂食区等建议,他的爸爸李显感叹,“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(le)知识,还培养了保护环境的意识”。
由儿童贡献智慧,儿童友好城市的轮廓更加(gèngjiā)清晰,孩子们也在勇敢(yǒnggǎn)表达中茁壮成长,恰似破土而出的新芽,在自由的空气中绽放出他们(tāmen)的蓬勃生机。
(长江日报(chángjiāngrìbào)记者刘克取 刘晨玮 实习生王昱麟 通讯员武芙萱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